過往活動

PAST ACTIVITIES

聯科展作品

MJSSE WORKS

聯科展成員

MJSSE MEMBER
主席
吳鵬
副主席
袁嘉尉
副主席
田筱臻
副主席
劉奕權
副主席
曾日楹
常務部部長
曾彥蕎
常務部秘書
李心悦
常務部秘書
李天樂
常務部秘書
黃曉瑛
聯絡部部長
歐芷瑤
聯絡部秘書
司徒嘉哲
聯絡部秘書
呂泓民
聯絡部秘書
何嘉穎
展品事務部部長
姚昱彤
展品事務部秘書
林沁彥
展品事務部秘書
陳欣婷
展品事務部秘書
鄭昱言
展品事務部秘書
張家媛
展品事務部財政
鄭曉桐
公共關係部部長
熊穎琳
印務秘書
胡駿韜
印務秘書
雲天將
印務秘書
黃咏怡
多媒體製作總監
劉嬉敏
機構姓名簡介
香港大學魯文鋒魯文鋒博士為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暨科技及基建發展主任。他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其後於香港大學取得學位教師教育深造文憑。之後,他分別在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取得碩士學位,並在澳洲紐卡素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除發表多篇期刊和會議論文外,他還擔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earch》副主編,以及《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 & Learning》、《IEEE Transactions 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副編輯等職務。魯博士亦獲得多項專業資格,例如:英國電腦學會特許會士、英國皇家統計學會特許統計師、IEEE資深會員和ACM資深會員等。他於2024年獲頒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P3的David O'Leary Award。
香港大學黃家偉黃家偉教授現為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和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CITE)主任。他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及美國伊利諾州大學香檳分校,並分別取得電腦科學哲學博士學位以及教學設計與領導教育碩士。黃教授於2017 及2019期間出任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香港分會教育支部主席,並現為IEEE高級會員及IEEE教育學報(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期刊副編輯。黃教授專注於計算思維和人工智能教育、沉浸式學習環境和STEM 教育領域的研究。他已經發表超過一百篇國際期刊論文及文章,曾參與的研究項目已經超過十多項,並獲得資優教育基金及研究資助局的研究經費支持。
香港科技大學蔡毅蔡毅,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智能制造学域助理教授,兼任香港科技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系。团队主要从事增材制造,制造与服务机器人以及数字孪生的研究。
澳門科技大學宋慶彬宋慶彬,澳門科技大學副教授/課程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循環經濟分會副秘書長。長期致力於澳門和我國內地環境問題的解決,主要研究領域涉及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和資源化技術;城市資源和能源代謝分析;碳排放核算及減排評估等。主持10餘項澳門及國家科研課題,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20 餘篇,主持和參與5 部論著的編寫工作,授權多個國家發明專利,Google 學術搜索被引用7100 餘次,h 指數42。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後候選人,獲中銀學術研究優秀獎、第六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澳門科技大學吳洋吳洋,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環境研究院助理教授,獲得中山大學博士學位。2020年9月加入澳門科技大學創新工程學院澳門環境研究院,一直專注於電化學水處理技術領域的研究。研究工作涵蓋了電化學反應機理、廢水處理工藝優化以及新型氧化劑的開發等方面。目前,已獲得3項FDCT科研資助,主要研究方向為電化學高級氧化水處理技術。本人具備豐富的環境化學理論研究和理化分析經驗以及野外調查能力。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Desalination等國內外高水準期刊上,已發表了20多篇學術論文。
澳門科技大學王群現任澳門科技大學創新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高解析度城市熱環境、氣候變化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及感染控制中的建築工程。本科及碩士畢業于中山大學,後於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在空氣污染擴散、城市微氣候調控及高層建築疾病傳播機理等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其研究成果屢次發表於 Atmospheric Environment、Building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等國際頂級期刊,並擔任多個知名期刊審稿人,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香港研究資助局重點專案。憑藉卓越的學術貢獻,他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社區服務嘉許獎、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優秀論文獎等多項榮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公共衛生安全及建築環境優化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澳門理工大學劉玥劉玥博士是澳門理工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課程的傑出講師及助理課程主任,擁有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博士學位(2014年)以及瑪麗女王及西菲爾德學院與北京郵電大學雙學士學位(2010年)。劉玥博士過去兩年通過教授《數碼影像與錄像處理》課程並指導畢業報告、論文等項目,培養了眾多科技創新人才。
香港城市大學陳志豪陳志豪教授在1996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時為美國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現 任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及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 香港城市大學)主任。2002年陳教授獲選為IEEE會士並於2019年 獲頒IEEE天線與傳播學會哈靈頓-米特拉計算電磁學獎及美國伊利 諾大學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傑出校友獎。陳教授為毫米波及太赫茲天 線與芯片專家,擁有超過二十項美國專利,努力推動未來6G移動通 訊的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李奕陽李奕陽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高級講師,長期致力於粵港澳大灣區STEM教育推廣與工程人才培養。他將實踐融入本科教學,近十年來持續指導學生參與跨區域學術競賽,培養學生的思維與實戰能力,屢獲佳績。同時,他也積極服務社會,常年擔任香港、澳門及內地多項工程類賽事評審與學術顧問,推動大灣區青少年科技交流。
西交利物浦大學劉悅劉悅副教授是西交利物浦大學物聯網學院副教授,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博士後,蘇州吳江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大連海創項目獲獎人才,長期從事光子學和光電光通訊材料器件的設計研發工作,連續創業者,申請并獲批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發表同行互審論文SCI論文近30篇,對光電子領域,光通訊領域有豐富的研究和產業化落地經驗。
澳門科技大學高開周高开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会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Swarm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和Computer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等SCI期刊副主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议专家。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智能优化等理论与方法、调度与优化等领域研究。主持国内外科研项目等10余项。在IEEE Tran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0余篇。入选2021-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省部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22年度IEEE/CAA JAS诺伯特维纳综述奖和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最佳论文奖,2023-2024年度澳门科技大学“科研之星”称号。
香港理工大學安亮安亮,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港澳)獲得者,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SC)會士,2008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學士學位,2012年獲香港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 2015年至今於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主要從事新能源發電與儲存技術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已發表SCI論文100余篇。主編新能源學術專著4部,目前還擔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副編輯與《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主題編輯。
香港中文大學陳本美陳本美博士曾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的教授及系主任。陳教授是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香港工程師學會會士以及中國自動化學會會士。他的主要研究興趣集中在智能自主無人系統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迄今為止,他已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近600篇論文,並出版了10部關於控制系統、無人系統和金融市場建模等領域的學術專著。陳教授目前擔任國際期刊《無人系統》的主編。
北京市十一學校鄭子杰郑子杰,北京市十一学校数学教师,人工智能课程教师。201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9年获北京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布式计算中的资源分配、优化论与博弈论、机器学习算法在通信领域的应用等。期间发表论文40余篇。其目前一些社会职务还包括中国自动化学会AICE智能趣微课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大学AI探学营创史团队实践导师,第一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IOAI)中国国家队领队等。
內蒙古工業大學崔繼峰崔繼峰,男,1985年12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現任職於內蒙古工業大學理學院,副教授,專業領域為計算數學和非線性力學。主譯《數學百年風雲》一部,參譯《數學與物理的交融:楊振寧的科學世界》等四部。發表論文35篇,其中26篇論文被SCI或EI檢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各一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六項,《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Powder Technology》、《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cs》等多個SCI 期刊審稿人。
澳門大學方正天方正天 (Simon Fong) 教授畢業於澳大利亞 La Trobe大學, 1993年榮獲計算機系統學士學位和1998年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方教授現在在澳門大學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系擔任副教授, 他是科學和技術學院數據分析和協作計算研究小組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的工作經歷中, 方教授擔任了各種各樣的管理角色和從事過不同的技術崗位, 例如在澳洲和亞洲的系統工程師、IT 顧問和電子商務主任。 方教授已發表超過450國際會議和期刊論文, 主要研究成果是關於數據挖掘、數據流挖掘、大數據分析、元啟發式優化算法及其它們的應用。他是期刊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of Elsevier 的編委,也是IEEE IT Professional Magazine 雜誌的編委。他曾經編輯過很多SCIE-indexed 的專刊。 方教授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學者, 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曾任 IEEE 計算智能協會 (CIS) "商業智能和知識管理"副主席, 並且是科學和工業方面的優化和建模國際聯合會的副主任(iCOMSI)。
北京第一實驗學校馬馳川馬馳川,中學物理教師、科學教師。北京大學學士、博士,理論物理方向。2022年起參與中學物理、科學課程的教學,並同時承擔IYPT(國際青年物理學家錦標賽)相關課程資源的開發。所指導的學生多次在丘成桐中學科學獎、中國高中生青年物理學家學術交流會CYPT、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賽事中獲獎。
澳門科技大學孫川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博士,曾任四川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現任澳門科技大學創新工程學院工程科學系助理教授,並擔任IEEE TPEL、TIE、TTE、JESTPE等電力電子學領域頂級SCI期刊的審稿人。主要從事電力電子技術的教學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電力電子技術(高效率電能轉換與先進控制)、能源互聯網(新型電力系統的優化調度與能量管理)以及人工智慧在電氣與控制工程領域的應用。發表SCI/EI檢索的期刊及會議論文30餘篇,獲已授權的美國及澳洲專利各1項。曾憑藉作品《一種零電流開關型隔離式AC/DC變換器在電動汽車充電中的應用》獲得第十一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個人三等獎。
香港青年科學院陳福和Professor Jasper Fuk-Woo Chan is currently Assistant Dean (Global Engagement), Li Ka Shing Faculty of Medicine; HKU; Deputy Chairperson and tenured Clinical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KU; Chief of Department and Consultant,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icrobiology, HKU-Shenzhen Hospital; and Honorary Consultant,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Queen Mary Hospital. He received his M.B.B.S. from HKU in 2005 and underwent postgraduate specialist training at the Department of Medicine and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t Queen Mary Hospital from 2006-2012. He joined the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t his alma mater as 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in 2013 and became Clinical Professor in 2024. He was awarded the Sir Patrick Manson Gold Medal for the best M.D. thesis at HKU in 2017. He was elected as Fellow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FIDSA) in 2022 and as Member of the Hong Kong Young Academy of Sciences in 2024. As a clinical microbiologist, Professor Chan is passionate about conducting research on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 pandemic potential and/or special relevance to Asia. He has authored/co-authored more than 350 journal publications in these areas (Scopus: h-index 85, citations >42,000), including (co-)first/corresponding-author publications in The Lancet, Science, and Nature. Professor Chan has been consistently ranked by Clarivate as one of the world’s top 1% scholars by citations since 2015 and as a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2 fields: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since 2021. He has served as expert member or ambassador of variou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as member of the WHO ad hoc Expert Group focused on COVID-19 disease modelling (WHOCOM) and Young Ambassador of Scienc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He has been invited to chair sessions or speak at more than 70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conferences/symposia. He is a member of the Global Advisory Board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an Associate Editor/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 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Pathogens, BMC Microbiology, and Microbes & Immunity, and has been invited to review research papers for more than 50 journals (including The Lancet, NEJM, and Nature series) and grant ap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national funding agencies in USA and Europe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ERC), Switzerland (SNSF), France (ANR), the Netherlands (NWO), Austria (FWF), Poland (NCN), and Croatia (HRZZ)]. He has received external competitive research grants as Principal Coordinator/Investigator from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Key R&D Programme of China) a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General Program) (Chinese mainland), a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RGC) [Research Fellowship Scheme (RFS), Collaborative Research Fund (CRF) and General Research Fund (GRF)] and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HMRF) (Hong Kong), and own a number of patents on novel diagnostics and antivirals. He has mentored 38 Ph.D. and M.Phil. students at HKU. Professor Chan and his team reported the world’s first familial cluster of COVID-19 that confirmed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which resulted in major control policy changes globally (Chan et al., Lancet 2020: 1 of 34 articles highlighted in the “200 years of The Lancet timeline”). His team also established the world’s first COVID-19 Syrian hamster model,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COVID-19 animal models worldwide.
主席
吳宜臻
副主席
陳泳欣
副主席
郭明彥
副主席
吳潔瑤
副主席
黃啓倫
常務部部長
翁澤宗
常務部秘書
陳秀峰
常務部秘書
金淑雯
常務部秘書
李弘毅
展品事務部部長
伍啟源
展品事務部秘書
劉奕權
展品事務部秘書
鄧慧盈
展品事務部財政
張靖茵
聯絡部部長
何定謙
聯絡部代部長
甘潔盈
聯絡部秘書
張佳雯
公共關係部部長
吳鵬
印務秘書
黃霆鏵
多媒體製作總監
温悅婷
機構姓名簡介
主席
馮悅雯
副主席
林芷愉
副主席
黎政彤
副主席
陳咏桐
副主席
巫詩穎
主席辦幹事
陳宇杰
主席辦幹事
郭詠彤
主席辦幹事
曹梓樂
主席辦幹事
孔悅釗
主席辦幹事
林卓寧
主席辦幹事
黃菀螢
主席辦幹事
蔡尚宜
主席辦幹事
張咏嘉
展品事務部部長
許詠晴
展品事務部秘書
歐陽毅能
展品事務部秘書
吳浩申
展品事務部秘書
梁子淇
展品事務部秘書
許曉涵
展品事務部秘書
吳爾淳
展品事務部財政
劉映彤
常務部部長
李濼堯
常務部秘書
陳寶瑩
常務部秘書
黃善鈺
常務部秘書
羅梓瑜
常務部秘書
張靜汶
聯絡部部長
黃楷
聯絡部秘書
吳潔瑤
聯絡部秘書
譚寶怡
公共關係部部長
蘇嘉雯
印務秘書
吳家駿
多媒體製作總監
黃駿朗
機構姓名簡介
主席
潘麗珊
副主席
譚愷鋒
副主席
鄧倩兒
副主席
司凱晴
常務部部長
林芷愉
常務部秘書
王善韋
常務部秘書
區學文
聯絡部部長
鄭詩妍
聯絡部秘書
吳梓杰
聯絡部秘書
鄭斯配
展品事務部部長
連建華
展品事務部秘書
梁俊軒
展品事務部財政
黃鈺瑩
公共關係部部長
郭詠彤
印務秘書
陳宇杰
多媒體製作總監
黎政彤
機構姓名簡介
澳門科技大學李曉東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學士,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博士,IEEE高級會員。現任澳門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電力電子技術,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持有多項美國和澳大利亞專利。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材料學院劉悅南開大學博士,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博士後,任職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材料學院/國際交流合作處 講師 專業領域為計算材料學,SCI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審稿人
內蒙古工業大學理學院崔繼峰崔繼峰,男,1985年12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現任職於內蒙古工業大學理學院,副教授,專業領域為計算數學和非線性力學。主譯《數學百年風雲》一部,參譯《數學與物理的交融:楊振寧的科學世界》等四部。發表論文35篇,其中26篇論文被SCI或EI檢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各一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六項,《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Powder Technology》、《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cs》等多個SCI 期刊審稿人。
澳門大學林智聲教授林智聲,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微電子研究院、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電力電子及微電子技術的教學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電力電子變流器,電能質量補償器,可再生能源發電,集成電力電子控制器,電源管理集成電路和無綫電力傳輸。合著/編輯了4部國際專著,獲授權4個美國及2個中國發明專利,發表了110多篇期刊和會議論文。現任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副編輯、<IEEE Access>副編輯、<IET Power Electronics>特刊客座編輯、<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Express Briefs>特刊客座編輯及IEEE工業電子學會(IES)電能質量小組委員會主席。 林教授獲頒2016年IEEE電力與能源(PES)分會傑出工程師獎,分別于2018年、2014年及2012年獲頒澳門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及三等各一項)及澳門博士研究生科技研發獎。亦于2019年獲頒第11届IEEE PES亞太區電力與能源工程會議最佳論文獎、以及IEEE集成電路,技術與應用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林教授在國際會議、大學和業界亦作多次專題講學,包括第46届IEEE工業電子學會年會(IECON)教程報告、第11届IEEE電力與能源學會(PES)亞太電力與能源工程國際會議(APPEEC)教程報告,英國劍橋大學、英國布裏斯托大學、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深圳供電局、華爲、珠海全志科技有限公司和橫琴創業谷等。
澳門科技大學戴弘寧教授戴弘寧副教授,ACM/IEEE資深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爲物聯網、區塊鏈及大數據。他于香港中文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哲學博士學位及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工學博士學位。他已經發表了超過100餘篇在計算機網絡領域的知名期刊和會議論文,包括ACM Computing Surveys,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IEEE INFOCOM,IEEETII,IEEE IoTJ,IEEE T-ITS等。他有三篇論文入選ESI高倍引論文。同時他還擔任IEEE Systems Journal,Ad Hoc Networks,Connection Science等知名期刊的領域編輯及編輯,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及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ing等期刊的客座編輯。幷擔任區塊鏈及可信系統國際會議2019及2020程序委員會主席。
澳門科技大學余建德助理教授余建德: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理學博士,現職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助理教授,其研究方向為數字信號處理,數據安全及嵌入式系統等。曾參與科技發展基金支持的《巨量數據處理的新算法及應用研究》,《高效巨量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基於自適應非均勻區域剖分算法的數字信號函數表示及其應用研究》等項目研究,發表基於非均勻剖分相關學術論文共 30多篇。曾與團隊於2012年獲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頒發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及個人獲得「研究生科技研發獎」。 曾指導學生參加「IEEE Project Competition,Macau」,「澳門資訊及通信科技創業計畫大賽」,「泛珠三角大學生電腦作品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及「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並獲得多個獎項。曾多次擔任由通訊博物館主辦的「2019電子裝置製作比賽」賽事評判。
澳門科技大學盧曉平副教授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副教授。於 2000 年就讀復旦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並於 2004 年保 送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計算數學碩士研究生。2003 年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模型競賽榮獲上海賽區二等獎。於 2007 年起加入澳門科技大學教授高等數學相關課程。2013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小行星形狀模型以及數學反問題研究。2010 年開始參加“太陽系小天體天文觀測及太空探測研究”科研項目,承擔小行星形狀反演模型的研究,首次提出了“Cellinoid”形狀模型並獲得國際同行認可。2014 年起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大型科研項目“小行星大樣本光變觀測與研究”、“機器學習識別分類雙體小行星”等的研究工作。在 SCI 期刊包括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carus,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AJ 等發表10 多篇論文。從 2009 年開始多次舉辦參與澳門本地天文科普活動,如:日偏食觀測活動,天文探索夏令營,潛能拓展計劃等。於2012年7月訪問芬蘭Tempere理工大學,並於2018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開展為期3個月的學術訪問。
十一學校數學建模實驗室朱浩楠北京市十一學校高中數學教師、十一學校數學建模實驗室負責人。 2014年至今指導學生參加國際中學生數學建模挑戰賽、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及以上超過200人次。主要社會職務: 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學術秘書數學建模教師聯合會發起人京灣數學建模夏令營主講教師北京地區聯校數學建模活動負責人北師大版數學高中教材編寫組成員《高中數理化》雜誌數學建模專欄特約審稿人主要著作及開放資源: 《面向建模的數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10 數學建模系列博客,“遇見數學”資源矩陣,2019-2020 數學建模視頻課程46講,“遇見數學”資源矩陣,B站
香港城市大學林潤華博士在香港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在蘇格蘭鄧迪的惠康 信託生物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之後加入香港城市大學,並建立一個多學科的研究網絡,以解決從環境科學到再生醫學的眾多生物學問題。亦為城大精進教育開發幾門創新課程,同時為Leonardo藝術與科學晚會組織者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李奕陽博士李奕陽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及自動化工程系高級講師。他在專業領域上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近幾年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如大中華設計比賽、ASME學生設計比賽(HK)、挑戰盃香港區選拔賽、粵港澳大灣區工程綜合訓練賽,並屢獲殊榮。李博士也致力服務社會,為推廣本地科技教育不遺餘力。多次為香港工程挑戰賽、六藝創意比賽等各種活動擔任顧問和評委。
澳門科技大學曾祥財教授曾祥財, 香港城市大學理學士 (榮譽), 香港理工大學博士. 2010年加入澳門科技大學. 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多年, 期間總共獲得了超過十個的研究項目, 當中包括校內和校外(香港和澳門政府)的研究項目,在國際雜誌和會議上發表了超過一百篇文章。
澳門科技大學張濤副教授張濤博士,現為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副教授,ACM/IEEE/CCF資深會員(Senior Member), 主要研究興趣是智慧軟體資料分析和軟體安全。他于東北大學獲得自動化學士學位和軟體工程碩士學位,後在韓國首爾市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在馬來亞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迄今為止,他發表了50餘篇軟體工程和資訊安全領域的知名期刊和會議論文,其中包括IEEE Tran.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EEE Tran. 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ICSE, SANER, ICPC等。擔任著名期刊IEEE Tran. on Reliability, IET Softwar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的客座編輯,是國際軟體修復研討會(IEEE IBF)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擔任SANER 2019和QRS 2019的宣傳主席,擔任ASE Tool Demo Track,ICSME, SANER等多個國際高水準會議的PC Member,並參與TSE, TRel, EMSE, JSS等多個知名期刊的審稿工作。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澳門科技發展基金在內的科研項目多項。詳情請見個人主頁:https://cszhangtao.github.io/
澳門科技大學李會敏助理教授李會敏助理教授於2006年入職澳門科技大學,主要從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微積分等數學類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並於2012/2013學年獲澳門科技大學教學傑出獎。除教學工作外,本人還熱衷於數學的推廣科普工作,在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支持下,曾舉辦走近統計科普夏令營活動,並多次組織本科學生參加由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主辦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以及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舉辦的統計習作比賽。
香港城市大學田翀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曾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研究興趣包括神經假肢系統、腦機接口、神經計算以及感覺運動學習和控制。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澳門科技大學鄒志剛教授鄒志剛,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 長江學者,“973”首席科學家。從事環境能源材料研究,在Nature、PRL、Angew Chem、JACS、Adv Mater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50多篇, h指數63;獲發明專利30餘項。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日合作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及江蘇省高技術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各1項。
澳門科技大學梁延研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陳志豪教授陳志豪教授分別於1981年和1982年從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1987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博士學位。從1987年到1989年,陳博士是伊利諾伊大學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的客座助理教授。他於1989年加入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電機工程系,並於1993年晉升為副教授。他於1996加入了香港城市大學(CityU)的電子工程系為教授,並於1998年晉升為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從1998年至2009年,他先後擔任城大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及院長。他還於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擔任該大學的代理教務長。他目前是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主任。他目前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電磁學,毫米波電路和天線以及太赫茲科學與技術。陳教授於2002年當選為IEEE院士。他獲得了2019年IEEE天線與傳播學會Harrington-Mittra計算電磁學獎,以表彰他對使用快速傅立葉變換(FFT)的積分方程快速解決方案的貢獻,並將其應用於均勻層狀介質中的散射,天線和互連結構。他還獲得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的2019傑出校友獎。
澳門大學周怡聰教授周怡聰是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電腦與資訊科學系副教授。他很喜歡跟年輕人一起探討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學問題。
香港大學岑浩璋教授岑浩璋教授為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兼副系主任。他先後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工程學 士學位(最高榮譽)和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碩士及博士學 位。岑教授在微流體和軟物質方面的工作獲得國際認可,尤 其在將全水相體系和液滴微流控相結合方面的開創性貢 獻。他專注於液滴介面的工程設計,並由此開發新型的生 物及細胞相容性材料。他的團隊率先使用微流控技術來 生成和控制全水相乳液,顯示了其封裝精緻的活性生物 分子以及模仿複雜生物液滴的能力。通過全水相乳液與 液滴微流控技術的結合,可以設計並組裝具有優異生物 相容性的生物材料,以及實現活性成分的精確定量可調節的輸送。岑教授已發表 110 餘篇學術論文,研究興趣包括乳液,生物微流體,生物醫學工程和軟物質。並獲得多項獎勵和榮譽 ,包括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 2020-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優青(港澳)), 2019 微系統與納米工程峰會青年科學家獎, 2018 IEEE Nanomed 創新者獎 ,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等。
香港科技大學林樑旭教授本人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系講師,並於學務處兼任副學務長。本人的研究及教學領域集中於介孔材料的合成和污水污處理的工藝。本人已發表超過50篇學術文章,並亦都有幸地發表一本關於催化工藝的書籍。
澳門大學方正天教授方正天 (Simon Fong) 教授畢業於澳大利亞 La Trobe大學, 1993年榮獲計算機系統學士學位和1998年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方教授現在在澳門大學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系擔任副教授, 他是科學和技術學院數據分析和協作計算研究小組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的工作經歷中, 方教授擔任了各種各樣的管理角色和從事過不同的技術崗位, 例如在澳洲和亞洲的系統工程師、IT 顧問和電子商務主任。 方教授已發表超過450國際會議和期刊論文, 主要研究成果是關於數據挖掘、數據流挖掘、大數據分析、元啟發式優化算法及其它們的應用。他是期刊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of Elsevier 的編委,也是IEEE IT Professional Magazine 雜誌的編委。他曾經編輯過很多SCIE-indexed 的專刊。 方教授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學者, 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曾任 IEEE 計算智能協會 (CIS) "商業智能和知識管理"副主席, 並且是科學和工業方面的優化和建模國際聯合會的副主任(iCOMSI)。
主席
李伊晴
副主席
劉心慰
副主席
蔣潔瑩
常務部主管
霍靉雯
常務部秘書
黃浩晴
聯絡部主管
莫雅婷
聯絡部秘書
楊凱茵
展品事務部主管
陳素毅
展品事務部秘書
林倩玉
財政
黎朗妍
公共關係部主管
鄭惠恩
印務秘書
許凱欣
視頻製作總監
劉駿浩
機構姓名簡介
香港城市大學林潤華博士在香港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在蘇格蘭鄧迪的惠康 信託生物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之後加入香港城市大學,並建立一個多學科的研究網絡,以解決從環境科學到再生醫學的眾多生物學問題。亦為城大精進教育開發幾門創新課程,同時為Leonardo藝術與科學晚會組織者之一。
北京十一學校 澳門大學余成斌教授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澳門首位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與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獎得主,國際ISSCC和亞太區A-SSCC芯片奧林匹克峯會評審委員,IEEE固態電路學會傑出講師。
北京十一學校朱浩楠老師北京市十一學校數學教師、數學建模實驗室負責人,數學建模教師聯合會發起人,北京地區數學建模夏令營主講教師,教育部數學課標組學術秘書。多年來積極推動數學建模在中學的普及和發展。
澳門工程師學會胡祖杰會長第六屆立法會議員(2017-2021) 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一及第二屆委員(2015至2019年) 環境諮詢委員會第一屆及第二屆委員(2017-2021年) 第三屆、第四屆及第五屆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 會專業界別委員 澳門註冊土木工程師
澳門工程師學會劉雅康理事2007年登記註冊機電工程專業,現於交通事務局擔任職務主管一職,亦是現屆澳門工程師學會理事,並擔任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機電工程顧問。從事工程行業14年,曾參與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及物業設施保養維修工作。
澳門工程師學會黃承發理事香港理工大學工業系統工程系博士,現任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副教授、英國儀表及控制學會(InstMC)資深會員,及廣東省科協委員會特邀委員,並擔任全國青少年創新科技比賽(澳門區)評審主任和澳門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評審主任。
香港大學岑浩璋博士香港大學副教授,工程學院助理院長。致力於開發微液滴以滿足材料領域和生物醫學領域等應用層面的需求,先後榮獲IEEENanoMedNewInnovator,日內瓦國家發明展銀獎,皇家化學學會會士,香港青年科學院創始成員等多項榮譽。
香港中文大學李奕陽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及自動化工程系高級講師。他有多年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科研經驗。近年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大中華設計比賽,ASME學生設計比賽(HK),「挑戰盃」香港區選拔賽並獲殊榮。為推動本地科技教育不遺餘力,多次為香港工程挑戰賽、六藝創意比賽等擔任評委。
香港科技大學陳鈞傑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師。勇於創新、追求教學卓越,曾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頒發「教資會傑出教學獎」,也憑「生活中的化學」獲得科大2016年度的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
香港科技大學林樑旭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和生物工程系講師,研究興趣集中在熱催化、能源技術、廢水處理工藝等方面。負責體驗式學習課程,並監督多個最後一年的項目。
香港科技大學麥子充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系教授,美國氣體化工亞洲區技術總監。曾於英國流體力學工程研究所、美國杜邦化工達拉瓦州工程部及西維吉尼亞州聚化部任職。主要研究方向為固液多相流動力學、化工及新能源系統的設計、整合和優化,曾發表70多篇學術論文及報告。
香港城市大學陳志豪教授1996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並於1998年獲晉 升為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現任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主任。研究領域涵蓋計算電磁學、毫米波電路和天線,以及太赫茲科學與技術。
香港城市大學陳儷行博士香港城市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完成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本科課程後,再在南加州大學修讀電機工程系碩士及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神經接口、視覺植入假體,以及視覺系統體內電生理學。亦為IEEE高級會員,並於目前擔任IEEETBioCAS副主編。
香港城市大學田翀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曾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研究興趣包括神經假肢系統、腦機接口、神經計算以及感覺運動學習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