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許多居住在城市或城鎮的人都很忙。他們回家後喜歡休息,所以我們想出個主意。如果我們能製造出移動機器人,可以帶來錢包,房間鑰匙,飲料或任何微小的東西在你面前的家裡,甚至攜帶廢物或充電電子設備。這應該會讓我們的生活輕鬆多了
Read more作品簡介:我們提出了一個設計澳門美食節展位佈局圖的數學模型。最佳佈局圖可以這樣定義:在要求每對看台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遠的同時,管理好人群控制,使人們可以更有效地光顧看台。
Read more作品簡介:The careless disposal of plastics has caused plastic pollution due to the resistance of plastics to degradatio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biodegradation of polypropylene and polystyrene by superworms and mealworms, and the rate in which the plastics are degraded by the worms.
Read more作品簡介:爲了學校的防疫措施,這個機器人的原理也很簡單,利用了水和食鹽電解 生成了次氯酸鈉消毒液。然後機器人會霧化消毒液並前進消毒。不僅可以 清潔,還可以消毒,使用更方便,也不需要購買昂貴的消毒水。
Read more作品簡介:雖然市面上也有各式各樣的手工肥皂,卻沒有一個會從玩具的角度去設計 一個吸引小朋友的肥皂。而我們所設計的「出奇皂」不但可以令到敏感肌 的人士有一個適合他們的選擇,還可以吸引更多小朋友去養成潔手的習慣。
Read more作品簡介:自動消毒模塊 為今次我們組想探討研究的主題,首先我們重新了解甚麼是 病毒開始,然後我們從各地研究機構知道COVID-19 病毒的存活時間,然後 通過改善現今普通地毯去減少病毒存活時間及其數量,結合跨學科的知識 去解難。
Read more作品簡介:項目中以檢測用戶在洗手後,手部的清淨程度為主,利用檢測結果去教導學童洗 手的重要性,同時間檢測小童配戴的口罩,檢測小童有否接觸口罩的表面。希望 本項目能推廣至幼稚園及小學,令同學和老師可以簡單直接地以科學的角度來審 視平時洗手的效果是否乾淨,協助學校教育學童正確的洗手習慣。
Read more作品簡介:由於現在疫症橫行,很多人都擔心把細菌、病毒帶回家,當他們回到家中 時,衣服、雙手都可以得到即時的清潔,但與鞋底卻會被人忽略。故本人 想制作一張地墊,使它可以用幾秒鐘便能對鞋底消毒,達到有效殺菌同時 又方便。
Read more作品簡介:在疫情期間學校曾停課數月,這段期間一般進行網上教學,但由於體育 課的特 殊性,基本上體育課被取消了,學生們在這數月內幾乎沒有進行運動。本項目 希望設計一款應用程式協助教師和學生在停課期間也能進行體育課。
Read more作品簡介:這個濾水器是一個多功能濾水器,我們想做這個濾水器是因為希 望動物 與植物可以共存,即是相互利用,植物利用動物的糞便 水作肥料,而植物中多餘的水份經過濾後再供給魚缸用。
Read more作品簡介:巿面上有很多不同的水耕機器可以購買,可是製造這些水耕機的物料卻不環保。而我這個開心農場是利用我們平日生活的廢物來自製的,這個裝置能夠為將廢物回收再用之餘,又可以種出健康又好吃的蔬菜,性價比十分高。
Read more作品簡介:我們學校雖然不大,但所有的清潔、雜務的工作均由5名校工承擔,他們每日的工作量及壓力都較大,尤其是在清潔的方面,每天花費在清潔校園佔了他們工作時數的絕大部分,而校工們也常常因地面濕滑等問題而增加了清潔的難度,有見及此,我們期望能夠使用日常不起眼的用品及掉廢品,利用我校地理位置優勢使我們簡單易得的綠色能源來製作出一些簡單的工具,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減輕校工的負擔,改善我校清潔情況。
Read more機構 | 姓名 | 簡介 |
機構 | 姓名 | 簡介 |
機構 | 姓名 | 簡介 |
澳門科技大學 | 李曉東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學學士,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博士,IEEE高級會員。現任澳門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電力電子技術,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持有多項美國和澳大利亞專利。 |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材料學院 | 劉悅 | 南開大學博士,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博士後,任職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材料學院/國際交流合作處 講師 專業領域為計算材料學,SCI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審稿人 |
內蒙古工業大學理學院 | 崔繼峰 | 崔繼峰,男,1985年12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現任職於內蒙古工業大學理學院,副教授,專業領域為計算數學和非線性力學。主譯《數學百年風雲》一部,參譯《數學與物理的交融:楊振寧的科學世界》等四部。發表論文35篇,其中26篇論文被SCI或EI檢索。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各一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六項,《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Powder Technology》、《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cs》等多個SCI 期刊審稿人。 |
澳門大學 | 林智聲教授 | 林智聲,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微電子研究院、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電力電子及微電子技術的教學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電力電子變流器,電能質量補償器,可再生能源發電,集成電力電子控制器,電源管理集成電路和無綫電力傳輸。合著/編輯了4部國際專著,獲授權4個美國及2個中國發明專利,發表了110多篇期刊和會議論文。現任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副編輯、<IEEE Access>副編輯、<IET Power Electronics>特刊客座編輯、<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Express Briefs>特刊客座編輯及IEEE工業電子學會(IES)電能質量小組委員會主席。 林教授獲頒2016年IEEE電力與能源(PES)分會傑出工程師獎,分別于2018年、2014年及2012年獲頒澳門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及三等各一項)及澳門博士研究生科技研發獎。亦于2019年獲頒第11届IEEE PES亞太區電力與能源工程會議最佳論文獎、以及IEEE集成電路,技術與應用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 林教授在國際會議、大學和業界亦作多次專題講學,包括第46届IEEE工業電子學會年會(IECON)教程報告、第11届IEEE電力與能源學會(PES)亞太電力與能源工程國際會議(APPEEC)教程報告,英國劍橋大學、英國布裏斯托大學、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台灣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深圳供電局、華爲、珠海全志科技有限公司和橫琴創業谷等。 |
澳門科技大學 | 戴弘寧教授 | 戴弘寧副教授,ACM/IEEE資深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爲物聯網、區塊鏈及大數據。他于香港中文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哲學博士學位及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工學博士學位。他已經發表了超過100餘篇在計算機網絡領域的知名期刊和會議論文,包括ACM Computing Surveys,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 IEEE INFOCOM,IEEETII,IEEE IoTJ,IEEE T-ITS等。他有三篇論文入選ESI高倍引論文。同時他還擔任IEEE Systems Journal,Ad Hoc Networks,Connection Science等知名期刊的領域編輯及編輯,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及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ing等期刊的客座編輯。幷擔任區塊鏈及可信系統國際會議2019及2020程序委員會主席。 |
澳門科技大學 | 余建德助理教授 | 余建德:計算機技術及其應用理學博士,現職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助理教授,其研究方向為數字信號處理,數據安全及嵌入式系統等。曾參與科技發展基金支持的《巨量數據處理的新算法及應用研究》,《高效巨量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研究》及《基於自適應非均勻區域剖分算法的數字信號函數表示及其應用研究》等項目研究,發表基於非均勻剖分相關學術論文共 30多篇。曾與團隊於2012年獲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頒發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及個人獲得「研究生科技研發獎」。 曾指導學生參加「IEEE Project Competition,Macau」,「澳門資訊及通信科技創業計畫大賽」,「泛珠三角大學生電腦作品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及「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並獲得多個獎項。曾多次擔任由通訊博物館主辦的「2019電子裝置製作比賽」賽事評判。 |
澳門科技大學 | 盧曉平副教授 | 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副教授。於 2000 年就讀復旦大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並於 2004 年保 送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計算數學碩士研究生。2003 年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模型競賽榮獲上海賽區二等獎。於 2007 年起加入澳門科技大學教授高等數學相關課程。2013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小行星形狀模型以及數學反問題研究。2010 年開始參加“太陽系小天體天文觀測及太空探測研究”科研項目,承擔小行星形狀反演模型的研究,首次提出了“Cellinoid”形狀模型並獲得國際同行認可。2014 年起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大型科研項目“小行星大樣本光變觀測與研究”、“機器學習識別分類雙體小行星”等的研究工作。在 SCI 期刊包括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carus,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AJ 等發表10 多篇論文。從 2009 年開始多次舉辦參與澳門本地天文科普活動,如:日偏食觀測活動,天文探索夏令營,潛能拓展計劃等。於2012年7月訪問芬蘭Tempere理工大學,並於2018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開展為期3個月的學術訪問。 |
十一學校數學建模實驗室 | 朱浩楠 | 北京市十一學校高中數學教師、十一學校數學建模實驗室負責人。 2014年至今指導學生參加國際中學生數學建模挑戰賽、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獎及以上超過200人次。主要社會職務: 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組學術秘書數學建模教師聯合會發起人京灣數學建模夏令營主講教師北京地區聯校數學建模活動負責人北師大版數學高中教材編寫組成員《高中數理化》雜誌數學建模專欄特約審稿人主要著作及開放資源: 《面向建模的數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10 數學建模系列博客,“遇見數學”資源矩陣,2019-2020 數學建模視頻課程46講,“遇見數學”資源矩陣,B站 |
香港城市大學 | 林潤華博士 | 在香港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在蘇格蘭鄧迪的惠康 信託生物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之後加入香港城市大學,並建立一個多學科的研究網絡,以解決從環境科學到再生醫學的眾多生物學問題。亦為城大精進教育開發幾門創新課程,同時為Leonardo藝術與科學晚會組織者之一。 |
香港中文大學 | 李奕陽博士 | 李奕陽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及自動化工程系高級講師。他在專業領域上擁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驗。近幾年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如大中華設計比賽、ASME學生設計比賽(HK)、挑戰盃香港區選拔賽、粵港澳大灣區工程綜合訓練賽,並屢獲殊榮。李博士也致力服務社會,為推廣本地科技教育不遺餘力。多次為香港工程挑戰賽、六藝創意比賽等各種活動擔任顧問和評委。 |
澳門科技大學 | 曾祥財教授 | 曾祥財, 香港城市大學理學士 (榮譽), 香港理工大學博士. 2010年加入澳門科技大學. 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多年, 期間總共獲得了超過十個的研究項目, 當中包括校內和校外(香港和澳門政府)的研究項目,在國際雜誌和會議上發表了超過一百篇文章。 |
澳門科技大學 | 張濤副教授 | 張濤博士,現為澳門科技大學資訊科技學院副教授,ACM/IEEE/CCF資深會員(Senior Member), 主要研究興趣是智慧軟體資料分析和軟體安全。他于東北大學獲得自動化學士學位和軟體工程碩士學位,後在韓國首爾市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先後在馬來亞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迄今為止,他發表了50餘篇軟體工程和資訊安全領域的知名期刊和會議論文,其中包括IEEE Tran.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IEEE Tran. 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ICSE, SANER, ICPC等。擔任著名期刊IEEE Tran. on Reliability, IET Softwar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的客座編輯,是國際軟體修復研討會(IEEE IBF)的發起人和組織者之一,擔任SANER 2019和QRS 2019的宣傳主席,擔任ASE Tool Demo Track,ICSME, SANER等多個國際高水準會議的PC Member,並參與TSE, TRel, EMSE, JSS等多個知名期刊的審稿工作。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澳門科技發展基金在內的科研項目多項。詳情請見個人主頁:https://cszhangtao.github.io/ |
澳門科技大學 | 李會敏助理教授 | 李會敏助理教授於2006年入職澳門科技大學,主要從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微積分等數學類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並於2012/2013學年獲澳門科技大學教學傑出獎。除教學工作外,本人還熱衷於數學的推廣科普工作,在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支持下,曾舉辦走近統計科普夏令營活動,並多次組織本科學生參加由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主辦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以及澳門統計暨普查局舉辦的統計習作比賽。 |
香港城市大學 | 田翀博士 |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曾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研究興趣包括神經假肢系統、腦機接口、神經計算以及感覺運動學習和控制。 |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澳門科技大學 | 鄒志剛教授 | 鄒志剛,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 長江學者,“973”首席科學家。從事環境能源材料研究,在Nature、PRL、Angew Chem、JACS、Adv Mater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50多篇, h指數63;獲發明專利30餘項。承擔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日合作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大項目、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及江蘇省高技術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各1項。 |
澳門科技大學 | 梁延研副教授 | |
香港城市大學 | 陳志豪教授 | 陳志豪教授分別於1981年和1982年從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及碩士學位。並於1987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博士學位。從1987年到1989年,陳博士是伊利諾伊大學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的客座助理教授。他於1989年加入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電機工程系,並於1993年晉升為副教授。他於1996加入了香港城市大學(CityU)的電子工程系為教授,並於1998年晉升為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從1998年至2009年,他先後擔任城大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及院長。他還於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擔任該大學的代理教務長。他目前是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主任。他目前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電磁學,毫米波電路和天線以及太赫茲科學與技術。陳教授於2002年當選為IEEE院士。他獲得了2019年IEEE天線與傳播學會Harrington-Mittra計算電磁學獎,以表彰他對使用快速傅立葉變換(FFT)的積分方程快速解決方案的貢獻,並將其應用於均勻層狀介質中的散射,天線和互連結構。他還獲得了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電機與計算機工程系的2019傑出校友獎。 |
澳門大學 | 周怡聰教授 | 周怡聰是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電腦與資訊科學系副教授。他很喜歡跟年輕人一起探討人工智能方面的科學問題。 |
香港大學 | 岑浩璋教授 | 岑浩璋教授為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兼副系主任。他先後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工程學 士學位(最高榮譽)和哈佛大學應用物理學碩士及博士學 位。岑教授在微流體和軟物質方面的工作獲得國際認可,尤 其在將全水相體系和液滴微流控相結合方面的開創性貢 獻。他專注於液滴介面的工程設計,並由此開發新型的生 物及細胞相容性材料。他的團隊率先使用微流控技術來 生成和控制全水相乳液,顯示了其封裝精緻的活性生物 分子以及模仿複雜生物液滴的能力。通過全水相乳液與 液滴微流控技術的結合,可以設計並組裝具有優異生物 相容性的生物材料,以及實現活性成分的精確定量可調節的輸送。岑教授已發表 110 餘篇學術論文,研究興趣包括乳液,生物微流體,生物醫學工程和軟物質。並獲得多項獎勵和榮譽 ,包括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 2020-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優青(港澳)), 2019 微系統與納米工程峰會青年科學家獎, 2018 IEEE Nanomed 創新者獎 ,香港青年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等。 |
香港科技大學 | 林樑旭教授 | 本人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系講師,並於學務處兼任副學務長。本人的研究及教學領域集中於介孔材料的合成和污水污處理的工藝。本人已發表超過50篇學術文章,並亦都有幸地發表一本關於催化工藝的書籍。 |
澳門大學 | 方正天教授 | 方正天 (Simon Fong) 教授畢業於澳大利亞 La Trobe大學, 1993年榮獲計算機系統學士學位和1998年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方教授現在在澳門大學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系擔任副教授, 他是科學和技術學院數據分析和協作計算研究小組的創始人之一。在他的工作經歷中, 方教授擔任了各種各樣的管理角色和從事過不同的技術崗位, 例如在澳洲和亞洲的系統工程師、IT 顧問和電子商務主任。 方教授已發表超過450國際會議和期刊論文, 主要研究成果是關於數據挖掘、數據流挖掘、大數據分析、元啟發式優化算法及其它們的應用。他是期刊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of Elsevier 的編委,也是IEEE IT Professional Magazine 雜誌的編委。他曾經編輯過很多SCIE-indexed 的專刊。 方教授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學者, 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曾任 IEEE 計算智能協會 (CIS) "商業智能和知識管理"副主席, 並且是科學和工業方面的優化和建模國際聯合會的副主任(iCOMSI)。 |
機構 | 姓名 | 簡介 |
香港城市大學 | 林潤華博士 | 在香港大學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在蘇格蘭鄧迪的惠康 信託生物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之後加入香港城市大學,並建立一個多學科的研究網絡,以解決從環境科學到再生醫學的眾多生物學問題。亦為城大精進教育開發幾門創新課程,同時為Leonardo藝術與科學晚會組織者之一。 |
北京十一學校 澳門大學 | 余成斌教授 |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澳門首位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創新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與科學中國人2012年度人物獎得主,國際ISSCC和亞太區A-SSCC芯片奧林匹克峯會評審委員,IEEE固態電路學會傑出講師。 |
北京十一學校 | 朱浩楠老師 | 北京市十一學校數學教師、數學建模實驗室負責人,數學建模教師聯合會發起人,北京地區數學建模夏令營主講教師,教育部數學課標組學術秘書。多年來積極推動數學建模在中學的普及和發展。 |
澳門工程師學會 | 胡祖杰會長 | 第六屆立法會議員(2017-2021) 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一及第二屆委員(2015至2019年) 環境諮詢委員會第一屆及第二屆委員(2017-2021年) 第三屆、第四屆及第五屆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委員 會專業界別委員 澳門註冊土木工程師 |
澳門工程師學會 | 劉雅康理事 | 2007年登記註冊機電工程專業,現於交通事務局擔任職務主管一職,亦是現屆澳門工程師學會理事,並擔任澳門天主教學校聯會機電工程顧問。從事工程行業14年,曾參與工程設計、工程施工及物業設施保養維修工作。 |
澳門工程師學會 | 黃承發理事 | 香港理工大學工業系統工程系博士,現任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副教授、英國儀表及控制學會(InstMC)資深會員,及廣東省科協委員會特邀委員,並擔任全國青少年創新科技比賽(澳門區)評審主任和澳門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評審主任。 |
香港大學 | 岑浩璋博士 | 香港大學副教授,工程學院助理院長。致力於開發微液滴以滿足材料領域和生物醫學領域等應用層面的需求,先後榮獲IEEENanoMedNewInnovator,日內瓦國家發明展銀獎,皇家化學學會會士,香港青年科學院創始成員等多項榮譽。 |
香港中文大學 | 李奕陽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及自動化工程系高級講師。他有多年專業領域的教學和科研經驗。近年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大中華設計比賽,ASME學生設計比賽(HK),「挑戰盃」香港區選拔賽並獲殊榮。為推動本地科技教育不遺餘力,多次為香港工程挑戰賽、六藝創意比賽等擔任評委。 |
香港科技大學 | 陳鈞傑博士 |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講師。勇於創新、追求教學卓越,曾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頒發「教資會傑出教學獎」,也憑「生活中的化學」獲得科大2016年度的卓越核心課程教學獎。 |
香港科技大學 | 林樑旭博士 |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和生物工程系講師,研究興趣集中在熱催化、能源技術、廢水處理工藝等方面。負責體驗式學習課程,並監督多個最後一年的項目。 |
香港科技大學 | 麥子充教授 | 香港科技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系教授,美國氣體化工亞洲區技術總監。曾於英國流體力學工程研究所、美國杜邦化工達拉瓦州工程部及西維吉尼亞州聚化部任職。主要研究方向為固液多相流動力學、化工及新能源系統的設計、整合和優化,曾發表70多篇學術論文及報告。 |
香港城市大學 | 陳志豪教授 | 1996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並於1998年獲晉 升為電子工程學講座教授。現任太赫茲及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主任。研究領域涵蓋計算電磁學、毫米波電路和天線,以及太赫茲科學與技術。 |
香港城市大學 | 陳儷行博士 | 香港城市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完成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本科課程後,再在南加州大學修讀電機工程系碩士及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學位。研究領域包括神經接口、視覺植入假體,以及視覺系統體內電生理學。亦為IEEE高級會員,並於目前擔任IEEETBioCAS副主編。 |
香港城市大學 | 田翀博士 | 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畢業於香港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曾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研究興趣包括神經假肢系統、腦機接口、神經計算以及感覺運動學習和控制。 |